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6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管理协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理论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过硬,能在电气及相关行业从事技术管理、工程设计、系统分析、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方面工作,成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技术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达到:
 目标1:职业道德规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工程实践中坚持公众利益优先,能综合考虑法律、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目标2:工程能力。能够综合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现代工具,分析、研究、解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技术领域电气装置及系统的原理、结构、开发、测试或管理等方面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3:团队合作与交流。具备较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工程职业规范,能够在多学科团队或跨文化环境中胜任技术负责、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目标4:国际视野与创新。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的能力,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跟踪行业前沿技术,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持续学习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毕业要求
 1思想道德
 1.1 热爱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1.2 践行“博闻强志、正道直行”的校训,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
 1.3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坚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工程知识
 2.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电气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2 掌握工程制图、电路、计算机、模拟电子技术等工程基础知识和原理,能够设计基本电路、绘制原理图及电气系统线路图,掌握一般电路的设计、绘制、测试和调试技能。
 3问题分析
 3.1 能基于电子、电机、电力系统及控制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对电气工程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识别和表达;
 3.2 能够利用电气专业相关研究方法和工具,并通过文献研究对电气工程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以获得有效结论。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1 能遵循电气工程的原则和目标,运用电气工程的专业方法,对电气工程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生产和管理的环节及流程提出设计或改善方案,并能在设计或改善环节体现创新意识;
 4.2 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研究电气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检修等复杂工程问题,得到有效的结论;
 4.3 在电气装置及系统的设计中能综合考虑技术、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5研究
 5.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技术领域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系统、开展实验、分析与解释实验数据并得到有效的结论;
 5.2 能根据信息和数据的分析结论,对专业相关问题进行辨别和诊断,并能选择生产和服务策略。
 6使用现代工具
 6.1 能够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并合理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理解其局限性;
 6.2 了解Multisim、Protel、PSIM、Matlab等电气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6.3 能选择并使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图书馆资源(含网络资源和数据库等)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处理数据。
 7工程与社会
 7.1 能够基于电气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技术领域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基于工程相关背景,合理分析专业实践的技术标准、产业政策及法规,评估解决方案对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1 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2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环境,认识与专业相关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9职业规范
 9.1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懂法守法、履行责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9.2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技术领域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规范,履行责任;
 9.3 遵循学术规范,注重学术道德。
 10个人和团队
 10.1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2 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协调团队成员、不同部门和工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发挥系统集成作用。
 11沟通
 11.1 能够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1.2 具备专业领域国际视野,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2项目管理
 12.1 理解并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技术领域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初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12.2 初步形成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将相关项目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环境中。
 13 终身学习
 13.1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3.2 拓展专业视角,不断提升人文与科学素养和问题导向及持续改善的专业素质,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变化,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矩阵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 
       | 
   
   
    毕业要求13  | 
    —  | 
    ●  | 
       | 
    ●  |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
 毕业条件:修满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含实践教学环节),考试合格;参加课外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最低获得6学分。
 学位:符合《商洛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要求,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五、主要课程
 电路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气控制与PLC、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六、课程体系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构成
 
  
   
    
     课程 模块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主干课  | 
     合计  | 
    
    
     必修课  | 
     选修课  | 
     必修课  | 
     必修课  | 
     选修课  | 
    
    
     学 时 分 配  | 
     理论学时  | 
     718  | 
     96  | 
     616  | 
     144  | 
     160  | 
     1734  | 
    
    
     实践学时  | 
     280  | 
     0  | 
     192  | 
     32  | 
     16  | 
     520  | 
    
    
     总学时  | 
     998  | 
     96  | 
     808  | 
     176  | 
     176  | 
     2254  | 
    
    
     学 分 分 配 及 比 例  | 
     理论学分 (比例)  | 
     43.5  | 
     6  | 
     38.5  | 
     9  | 
     10  | 
     107  | 
    
    
     24.2%  | 
     3.3%  | 
     21.4%  | 
     5.0%  | 
     5.6%  | 
     59.5%  | 
    
    
     实践学分 (比例)  | 
     23.5  | 
     0  | 
     28  | 
     20  | 
     1  | 
     72.5  | 
    
    
     13.1%  | 
     0.0%  | 
     15.6%  | 
     11.2%  | 
     0.6%  | 
     40.5%  | 
    
    
     总学分 (比例)  | 
     67  | 
     6  | 
     66.5  | 
     29  | 
     11  | 
     179.5  | 
    
    
     37.3%  | 
     3.3%  | 
     37.0%  | 
     16.2%  | 
     6.2%  | 
     100.0%  |